无人驾驶,正从城市道路延伸到地下隧道。日前,上海轨道交通21号线首个区间隧道(康南路站—军民路站)开始施工。和其他隧道施工不同,21号线首次采用了自主驾驶“无人掘进”。
机器装上大脑、眼睛和耳朵
(资料图)
轨道交通21号线是一条贯穿浦东新区至宝山吴淞的南北向径向市区线。在地铁工地地下,一台直径达6.76米、2层楼高的盾构,刀盘正在缓缓转动,外观和其他盾构并无不同。
进入盾构内部才会发现真正差别。传统盾构配有驾驶员,他们的任务是在开挖时随时观察前进方向和各项监测指标,而这里却看不到驻扎在现场的驾驶员或工程师。
“替代驾驶员和工程师的,是一套AI算法和智能感知系统。”隧道股份上海隧道“智驭先锋”数智项目负责人黄凯告诉记者。
这套由上海隧道自研的盾构自主驾驶系统,名为“智驭先锋”数智化项目,它融合了大数据、AI技术,盾构机可自主判断、自主认知、自主决策、自主控制,就像植入了大脑、眼睛和耳朵。
“如果形象地说,盾构在向前掘进的时候,随时能‘看到’周围土层的变形数据,地面沉降数据,然后根据这些数据调整自己的参数,比如姿势、速度、方向等等。”黄凯说。
首次试点应用在轨道交通21号线长约737.694米的隧道区间段。“这个过程不再需要人工参与,优势在于可避免人为因素造成的施工风险和质量。”上海路桥军民路站项目经理郑诚说。
无人驾驶代替有人驾驶安全吗?
和人们关于无人驾驶汽车的忧虑一样,那么,在市重大工程里用无人驾驶技术安全吗?
黄凯表示,远在浦东塘桥的数字化管控中心还会在线二次复核,提供“双重保险”。在管控中心内,施工风险、工程质量、建设进度、人员管理、仓储运输、设备状态等关键信息均以数据化形式呈现在大屏上,管理人员一目了然,确保无人驾驶盾构的施工安全。
在上海试点之前,“数驭先锋”数智化项目已经积累了不少成功经验。它应用在全国多个城市的15台(次)盾构掘进中,累计掘进里程超过12公里,各项数据均达到优良标准,还创造了单月829.8米的国内9米级盾构掘进纪录。
关键词:
品牌